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最高法院周二(10月10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审判执行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议政策制定者重新努力支持私营部门这一关键增长动力。
中国的私营部门正在努力从新冠病毒 (COVID-19) 限制措施和针对从技术到私人辅导等行业的大范围监管打压中恢复过来,这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复苏带来了压力。
政府于7月宣布了振兴该行业的计划,包括扩大针对小型企业的税收和费用支持,但私营企业的信心并未显示出有意义的改善。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针对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提出了5条更为细化的司法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意见强调对私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和企业家的“人格权”。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为提高公众对私营部门的认知,《指导意见》称,有关部门将严厉打击诽谤、贬低、抹黑私营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在网上误导公众以吸引眼球的行为。
中央电视台援引该指导意见称,当局还将严厉打击侵犯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运用法治方式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治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了5项司法保障措施。强调有效拓宽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依法规制民间借贷“砍头息”“高息转本”等乱象,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强调通过健全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高质量发展等举措,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中国正在寻求4,894个重大项目的私人投资,总投资达5.27万亿元人民币(7,230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私人投资同比下降0.7%。
标准普尔全球周一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尽管政策制定者做出了努力,但中国许多私营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
标准普尔全球表示,努力平衡预算的地方政府往往更青睐能够产生现金的国有企业,而不是私营部门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