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数据前瞻:美国非农报告或抢走英银和澳洲央行的风头

发表于 Jul 31,2023 00:00
汇通财经APP讯——

澳大利亚央行会再次侥幸吗?


澳大利亚央行周二将召开会议,决定8月份的政策,市场和经济学家对会议结果存在分歧。分析师预计,在7月份暂停加息后,将加息25个基点至4.35%。不过7月会议纪要显示,这次会议的决定是侥幸,理事会将在8月“重新评估形势”。

澳洲央行将于周五公布最新的经济预测,但令人怀疑的是,这些预测将提供多少清晰度。最近的经济数据有些喜忧参半:6月份失业率降至3.5%,但通胀下降也超预期,第二季度CPI同比降至6.0%。

但其他指标则更为悲观,7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双双萎缩,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不相信政策制定者会按下加息按钮,尽管他们确实预计未来9个月将最后加息25个基点。但有理由感到乐观,因为澳大利亚出口商将从中国刺激经济的新举措中受益。

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选择在下次会议上保持观望,该决定可能不会对澳元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保持鹰派是最温和的情况。但如果他们决定不再等待,并在本周加息,他们也不太可能关闭进一步加息的大门,这将提振澳元。

如果中国7月份PMI数据有所改善,澳元也可能上涨。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将于周一公布,财新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将分别于周二和周四公布。

英国央行再次减速


英国央行在周四的会议上肯定会再次加息,但人们对加息幅度的信心有所减弱。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经完全到位,但市场认为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约为30%。

6月份英国CPI最终跌至8%以下,核心CPI也有所放缓,因此,连续第二次加息的理由已经大大减弱,而在最近7月份惨淡的PMI数据公布之后,就更弱了。

非常糟糕的PMI估值往往会被向上修正,这可能会在周二(制造业)和周四(服务业)公布最终数据时发生。然而,在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放缓、家庭受到抵押贷款成本飙升的挤压之际,英国经济显然举步维艰。因此,即使英国央行强调有必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它也不太可能大胆行动。

如果英国央行不出其不意,那么与英镑更相关的可能是英国央行最新的通胀预测,尤其是它预计CPI会以多快的速度降至2%的目标。

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吗?


美联储的决定可能不碍事,但即将到来的就业报告可能对市场更为重要,因为鲍威尔为9月会议保留了他的选择余地。美国就业市场今年一直在稳步失去动力,但速度还不足以缓解人们对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担忧。然而,随着6月份就业增长速度降至两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这一趋势可能在7月份继续,美联储可能最终得到它想要的结果。

预计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8.4万人,低于之前的20.9万人。预计失业率稳定在3.6%,而平均收入可能继续以略高于4%的年率增长。



每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在7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小幅下降,因此非农就业数据有可能出现惊喜,不过市场可能不一定欢迎强劲的数据,因为这将支持9月加息的理由。

投资者将能够通过周二的JOLTS职位空缺和周三的ADP就业报告进一步审视美国劳动力市场。其他数据包括周一的芝加哥PMI和周四的工厂订单。

但除了就业数据,可能对美元影响最大的是周二(制造业)和周四(非制造业)的ISM PMI。与欧洲一样,美国制造业行业今年也陷入衰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业经济继续扩张,6月份非制造业PMI意外反弹走高。

在美联储尚未决定是否再次加息的情况下,如果即将公布的数据强于预期,可能对美元有利。

欧洲央行考虑暂停加息,欧元关注CPI


欧洲央行转向鸽派立场,不再承诺进一步加息。其改变立场的背景是,通胀数据走软,以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元区经济可能走向衰退。

因此,周一公布的7月份CPI数据将对欧元区今年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形成很关键。6月份整体通胀率同比下滑至5.5%,预计7月份将再次降至5.3%,创一年半以来的新低。

然而,事实证明,潜在通胀的粘性要大得多,因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等所有不稳定项目的核心CPI在6月份小幅上升至5.5%,预计7月份将小幅下降至5.4%,但任何意外的上升都可能导致欧洲央行不再加息的押注有所减少。

第二季度GDP初步估值也将于周一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持平,但GDP在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可能实现了0.1%的温和增长。

由于未来加息悬而未决,欧元将对9月会议前的物价和经济增长指标非常敏感。

更多数据和OPEC会议


其他方面,周四瑞士的CPI数据将受到关注,新西兰的季度就业数据将在周三早间对纽元很重要。与此同时,加拿大也将于周五公布7月份的就业数据,又一份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报告可能提高加拿大央行今年再次加息的几率,从而提振加元。

另一方面,由于预计主要石油生产国不会宣布其产量配额的任何重大变化,加元可能会对周四OPEC和非OPEC国家的会议无动于衷。在沙特和俄罗斯此前宣布减产之后,最近石油期货一直在上涨,但也因为人们希望中国出台更多促增长政策,提振需求。